“诗书画印,可称四绝。为人善,有古风,艺既高,德如之。天下知其才,大众好其作,如圆月在中天。”近日读到“西泠五老”之一林乾良先生对马子恺艺术的评赞,让我想到一句话:“超世之才难以多得,文学与艺术得其一便可名世。”马子恺先生精书法、篆刻,擅文学、诗词,又能信笔畅行于绘画艺术的田园。他将书篆笔力、诗性品格和超逸境界完美地融汇于绘画创作之中,打造出当今画坛一道亮丽的风景。
马子恺
马子恺《东篱把酒》
唐代张彦远在《历代名画记》中写道:“颉有四目,仰观垂象。因俪鸟龟之迹,遂定书字之形。造化不能藏其秘,故天雨粟;灵怪不能遁其形,故鬼夜哭。是时也,书画同体而未分,象制肇创而犹略。无以传其意,故有书;无以见其形,故有画。”由此可知,“书画同源”一方面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,另一方面则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技法上对笔墨的物理性运用、精神性撷取有共同的规律可循。而“笔墨”之说,是宋代以来文人画兴起的重要理论。将张彦远的画论带入书画实践中,我们便可从历史遗留的殷商甲骨文、先秦大篆等书法中,找到其间架结构上的图画形式和味道。马子恺自谓“书不读三代以下,字不写三代以下”,他的书法从内容到形式表达都体现出高古、雄浑、洗练、典雅之气。而其画作则从许麟庐上溯到齐白石、吴昌硕,体现出古篆入画、气象高古之势。
马子恺
马子恺《苍龙图》股巢网
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,谢赫“六法”中第一条便是“气韵生动”。读马子恺的国画作品,在酣畅淋漓的笔情墨韵中,逸气回荡、文气悠扬、古气浓郁、书卷气溢香,颇有大家风范,这是许多人修炼多年也难以达到的一种境界。马子恺先生为人处世崇尚顺应自然,他循道求隐,专意学问,精研诗书画印,大有魏晋名士风度,再加上他自幼饱读诗书、博览经典,为其画作进入逸品境界打下了根基。赏其《东坡词意·雅泽闲居》,画家借鉴倪云林的三段法,以润墨淡色绘出近景的坡树茅屋,以及中景的山峰远树和远景的峰岚,整幅画春色悦目,呈现出静雅旷远之境。画家还以古意笔法题上苏东坡的词句,更为画面增添一股文韵逸风。赏其《安步图》,画家借用沈周画意和用笔之法,以书入画,绘写出的古木苍劲、拙拔但又不失优雅之风,一位高士拄杖行走在幽径小道上,将观者带入“世外桃源”。
马子恺
马子恺《尧天舜日自在行》
马子恺饱读诗书、刻苦学习,对许多事物均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,故其画作弥漫着浓浓的书卷气息。他常以松、梅、兰、竹、菊等常见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,这些都是中国画中十分流行的题材,雅俗共赏,充溢着浓浓的文人气息。从他笔下的山水我们可以看出,画家具有文人高士的萧散情怀,画面意境和题跋相交相融、相得益彰。
马子恺
马子恺《溪岸吟诗图》股巢网
观马子恺的国画作品,笔笔皆有精神,幅幅均见心迹,画家在主观上展示出一种高逸的气息,这绝不是刻意营造的,而是画家文化修养的一种综合反映。其新作的一套松、兰、竹、菊四条屏,分别以“苍龙图”“幽香图”“修篁图”“东篱图”为名,用笔雄健老辣、用墨苍润相济、布局大开大合,小小四幅作品上画家题写了米芾、李白、张九龄、陶渊明、元稹等人吟咏的5首诗作。再赏其一幅小品山水《白云小窗》,画家以雄浑古拙的笔墨绘写出参天秀峰、茂密丛林和数间茅屋,屋内的高士一边读书,一边赏景,山林之气、野逸之风、诗文之韵、画境之美交相辉映。画家还题写上自己的乘兴之句:“小窗多明,令我久坐。白云如带,有鸟飞来。”其中“坐看云卷云舒”之意,令人心旷神怡。
马子恺
马子恺《雅泽闲居》
马子恺十分注重对儒、释、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体悟,所以其画作也具有十分丰富的哲理和思想内涵。赏其《溪岸吟诗图》《旷远图》《清兴孤高图》《钓来闲趣图》《结茅云深处》等山水画作,无不使人联想到中国文学中相关的诗词文赋。特别是作品《不畏浮云遮望眼》,画中一位高士拄杖立于以淡墨淡彩皴染而成的万仞绝壁之上,脚下的山谷云涛涌动,整幅画作虚灵缥缈间呈现出润泽之美,令人不禁联想到王安石“不畏浮云遮望眼,只缘身在最高层”的诗意,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画家积极进取的艺术追求。在《只钓鲈鱼不钓名》中,马子恺以淡墨润笔绘出渔夫乘舟垂钓之乐,并题上范仲淹的诗句“江上往来人,但爱鲈鱼美。君看一叶舟,出没风波里”,仿佛是将自己的从艺之乐娓娓道来,又仿佛是对自己艰辛求艺之路的回忆。
马子恺
马子恺《清兴孤高图》
诗性品格彰显于马子恺创作的一系列诗意图中,这些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观感。如《画竹》上题:“世人争学文同意,谁解清风万古骸。今我醉中拈秃笔,尽舒潇洒好诗怀。”还有为友人作画即兴所题的《良庄过雨图》:“雨过溪堂碧翠深,幽禽婉转待闲寻。板桥一径携筇杖,草墅三椽踏屐吟。野马如同庄蝶迹,游鱼还具水龙心。每来晤对充豪饮,醉里消烦渍满襟。”这些诗句风古品逸、情畅文远。观者在赏画品诗的同时,不禁陶醉其中。
马子恺一直致力于在诗文与画意相通的形式中抒发情感,向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境界不断迈进。他出生在山东济南的一个书香世家,先后师从许麟庐、武中奇、蒋维崧、陈左黄、弭菊田学书、学画、学诗、学篆刻,以书印扬名艺林。而其绘画作品最打动人的书卷气,正是他以书入画,将个人学养、品格融入画作后的具体体现。
(文/李新平,山东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,来源:中国书画报)
艺术家简介
马子恺
马子恺,当代国学艺术名家,别署燕公、号穆斋。现为一级美术师、研究生导师、西泠印社社员、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国学艺术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、北京大学访问学者、中国书法学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、北京金石书院院长、中国收藏家协会印章收藏与专业研究委员会副会长、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数字美术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国林产沉香会副会长兼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、中国古篆艺术论坛总策划、国际中文文创产业论坛首席专家、博鳌智库文创委员会主席、香港卫视总台书画院顾问等职,还受聘担任“济南旅游推广大使”、济南市政协委员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、漱玉印社社长、山东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职。
其艺术创作涉猎广泛,尤其擅长书画篆刻、诗词文章、雕塑设计等。出版有《古篆论语》《周易锦言》《玺印精华》《马子恺艺术作品集》等十几种专著。曾在伦敦、巴黎、纽约、米兰、多伦多等地成功举办三十余次个展,在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济南、昆明等地创办有“马子恺艺术馆”,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,被众多知名机构和当代名流收藏展出。其代表作彩墨古篆系列作品融合了书法、绘画等众多中国文化元素,以古人的创造精神造就出传统艺术新图式,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,用现代艺术语言来表现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,具有时代性、国际性和创新性,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。
胜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